」這本書不僅賣得多好,也成為雷根(Ronald Reagan)總統的枕邊書,它與雷根時代的精神是一致的:讓美國再次偉大。
慕尤丁向民眾表示,雖然馬來西亞案例數日趨減少,但是防疫措施仍必須持續執行直到政府認為疫情受到完全控制為止。同時隨著美國、部份歐洲國家、及哥倫比亞等國正設法解決監獄防疫問題,為超載監獄減輕壓力的聲浪日增,非營利組織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便稱緬甸監獄的負載能力約62,000名,遠低於實際囚禁的100,000名
明代仇英《桃源仙境圖》|Photo Credit: 仇英 - 故宮博物院@Wiki Public Domain 那麼,有趣的是,韓國人的理想國是什麼呢? 就我所翻閱到的資料,韓國人的世間理想國,異於上述所言及的中西方、印度等地之理想國,韓國人的理想國內,既沒有享用不盡的金銀錢寶、異於凡間的改革社會制度,也無人性愛欲痕跡,反倒是那是一個人們進去此國後,不求飢餓、不工作能活下去,也不想回來之地。土地,勞動工具,房屋、勞動產品以及一切財富都屬於公共所有,個人住房每隔半年調換一次。而中國的理想國,我想很多讀者,第一個想到的東晉時期,陶淵明筆下那位誤入與世無爭「桃花源」,孝武帝太元年間的捕魚武陵人了。土地具有平等、寂靜、淨潔、無刺等四德。此外,如同威爾茲(H. G. Wells,1866-1946年)的《現代烏托邦》(A Modern Utopia,1905年)等,都從社會政治制度層面上,描繪出屬於各自的「理想國」風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類似的理想國,還有托馬索・康帕內拉(Tommaso Campanella,1568-1639)的《太陽城》(The City of the Sun,1623年)——書內同樣虛擬了一位熱那亞的航海家與朝聖招待所管理的對話,描繪了一座位於赤道小山上,「一座如同七個同心圓狀的城堡。(首圖為2018年10月創會主任委員蔣宋美齡舉行逝世15週年追思禮拜,婦聯會主任委員雷倩主持。
婦聯會本來在2017年7月時,向不當黨產委員會表示將捐高達新台幣343億元給國庫,且旗下4個基金會將完成董事會改選,納入社會公益人士等,但當時並未與黨產會簽行政契約,後來雙方談判破局,婦聯會的轉型卡關。新聞稿中說明,在2年期間內,內政部已經多次以公函、辦理說明會、召開記者會、發布新聞稿及電話、電郵聯繫等多元方式,使各政黨及政治團體知悉《政黨法》相關規定及應行辦理事項,輔導政黨及政治團體辦理補正作業在多方搜證加上與我在印尼、印度友人的訪談後,想進一步和各位聊聊新冠疫情給兩地帶來的4個危機和2個轉機。3)現有線上產業放大:包括自動化工廠、各式電商、線上娛樂、内容和游戲產業等,都因爲大量人口在家而暴增需求,以我所在的電商和内容產業為例,許多產品流量皆以倍數增長,大多數朋友的加班時數都和疫情嚴重程度成正比,反而造成一個嚴重的反差:線下從業者苦於沒事做、線上從業者苦於超時工作的窘境。
這些資源的不足其實是經年累月的結果,從醫療公衛支出占整體GDP比例觀察,印尼、印度嚴重低於成熟市場的投入比。2)新業態:包括遠程辦公的各種服務如雨後春筍冒出,無接觸配送已成封城之下人們的日常必需等。
(看到這些數據,我真心珍惜台灣所擁有的) 資料來源:Johns Hopkins, Oxford Economics, OECD, Statista, WHO, 衛福部, Wikipedia 截至4月21日的各國新冠肺炎死亡率、復原率 危機3、病死還是餓死? 根據世界銀行等機構統計,印尼有約2510萬人在貧窮線之下,印度更有1億多人在貧民窟生活、3億人日工資不到1美金,這些人們需要每日出門以勞力換得下一餐,但在兩國封城、實施禁足令後,他們要面臨幾個月無收入、沒錢果腹的生死難題。而前段所提到的疫情衝擊產業中,製造相關產業也是被預估影響最小的產業之一。雖然兩國政府祭出不同程度的扶貧政策,印尼政府每月提供1千多元的津貼給1千萬個家庭,印度則向8億貧困人口發放5千克白米和小麥,但許多人還是在溫飽邊緣掙扎,政府方面的支出壓力也將隨著疫情而持續加大。危機1、檢疫率黑洞 截至4月21日,印尼和印度確診感染人數遠低於同爲人口過億的美國,感染比例每萬人僅0.1和0.3人,數據看來似乎和台灣一樣防疫做的可圈可點,但若打開篩檢人數,每萬人僅檢測不到4人,是其他歐美國家的50分之1不到,代表有大量國民未受檢測,有機構推估實際感染人數是現有人數的80倍之多。
除了印尼印度本國經濟的成長受限,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也連帶影響他國相關產業,包括印尼的汽車廠、紡織廠,以及印度的IT代工、藥物原料出口等。從3個指標縱觀:每千人病床數僅1床和0.5床,醫生人數印尼每萬人僅5位醫生,印度更是慘不忍睹不到1位醫療專業人員,遠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1:1000比例。承上篇 「聰明選擇,才不悔恨。Photo Credit : 許銓 從辦公室看眺望雅加達市區 轉機2、線上大爆發 在病毒人傳人的前提下,疫情大大衝擊一切需要線下見面場景的產業,也間接倒逼著所有人嘗試以線上作爲替代方案,甚至思考是否該長期翻轉業態,以因應不知道何時會反撲的疫情。
但若相比於全球經濟下滑幅度,或許還是有可期之處,畢竟IMF直接將新興市場整體數值從3.7%調降至-1%,牛津經濟研究院也預測今年上半年全球經濟將迎來-2.8%的險峻情勢,相比2009年-1.1%的衰退更嚴重。另外印度仍有3億多人不識字,因爲教育程度不足,部分人民產生對檢疫工作的敵視,4月初在印度中央邦的印多爾市(Indore)即發生追蹤潛在高危感染者時,兩名女性醫護人員受到敵意攻擊的事件。
另個隱而未現的危機,則是大城市移工批量回鄉的二次傳播可能,全印度有幾千萬名移工因爲封城而斷了收入、失去住處,在火車系統停擺下被迫徒步返鄉,同時因爲缺乏口罩和基礎防疫知識,理論上有可能再引發回鄉的二次感染,這每一道題都是難解的人道危機。海外工作到泰國、印度、印尼,哪國最適合你?」,我試著以宏觀經濟的7個數據分析新興市場的發展機會,刊出後收到不少讀者朋友私訊詢問疫情對新興市場的影響、現在是否是好時機入場等。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印尼民眾裝扮成超級英雄,在雅加達接馬路上叮嚀大眾於疫期間待在家中 危機2、醫療資源不足 截至4月21日,印尼死亡率名列全球前3高,同時復原率在20%以下,遠低於台灣韓國等,曝露兩國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這也間接造成印尼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出口貿易逆勢成長,2月份更創造23.4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主要項目包含汽車零件、紡織品、植物油脂等,對象包含烏克蘭、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而在疫情不斷升溫,各國嚴重缺乏口罩、醫療設備,但供應鏈全在大陸的窘境下,製造產業的區域格局正以飛速變革中,加大了印尼等國在新供應鏈框架下的重要性。在這波線上化浪潮之中,可以大分爲幾類應用方向,或許就是你我的轉機: 1)線下轉線上:包括教育、醫療都在積極嘗試線上替代方案,甚至藝術拍賣、房屋買賣等能以線上展示幫助的成交的產業,也以意想不到的形式開始蓬勃雖然兩國政府祭出不同程度的扶貧政策,印尼政府每月提供1千多元的津貼給1千萬個家庭,印度則向8億貧困人口發放5千克白米和小麥,但許多人還是在溫飽邊緣掙扎,政府方面的支出壓力也將隨著疫情而持續加大。從3個指標縱觀:每千人病床數僅1床和0.5床,醫生人數印尼每萬人僅5位醫生,印度更是慘不忍睹不到1位醫療專業人員,遠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1:1000比例。
海外工作到泰國、印度、印尼,哪國最適合你?」,我試著以宏觀經濟的7個數據分析新興市場的發展機會,刊出後收到不少讀者朋友私訊詢問疫情對新興市場的影響、現在是否是好時機入場等。這也間接造成印尼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出口貿易逆勢成長,2月份更創造23.4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主要項目包含汽車零件、紡織品、植物油脂等,對象包含烏克蘭、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
2)新業態:包括遠程辦公的各種服務如雨後春筍冒出,無接觸配送已成封城之下人們的日常必需等。除了印尼印度本國經濟的成長受限,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也連帶影響他國相關產業,包括印尼的汽車廠、紡織廠,以及印度的IT代工、藥物原料出口等。
另個隱而未現的危機,則是大城市移工批量回鄉的二次傳播可能,全印度有幾千萬名移工因爲封城而斷了收入、失去住處,在火車系統停擺下被迫徒步返鄉,同時因爲缺乏口罩和基礎防疫知識,理論上有可能再引發回鄉的二次感染,這每一道題都是難解的人道危機。而前段所提到的疫情衝擊產業中,製造相關產業也是被預估影響最小的產業之一。
危機1、檢疫率黑洞 截至4月21日,印尼和印度確診感染人數遠低於同爲人口過億的美國,感染比例每萬人僅0.1和0.3人,數據看來似乎和台灣一樣防疫做的可圈可點,但若打開篩檢人數,每萬人僅檢測不到4人,是其他歐美國家的50分之1不到,代表有大量國民未受檢測,有機構推估實際感染人數是現有人數的80倍之多。而在疫情不斷升溫,各國嚴重缺乏口罩、醫療設備,但供應鏈全在大陸的窘境下,製造產業的區域格局正以飛速變革中,加大了印尼等國在新供應鏈框架下的重要性。在多方搜證加上與我在印尼、印度友人的訪談後,想進一步和各位聊聊新冠疫情給兩地帶來的4個危機和2個轉機。3)現有線上產業放大:包括自動化工廠、各式電商、線上娛樂、内容和游戲產業等,都因爲大量人口在家而暴增需求,以我所在的電商和内容產業為例,許多產品流量皆以倍數增長,大多數朋友的加班時數都和疫情嚴重程度成正比,反而造成一個嚴重的反差:線下從業者苦於沒事做、線上從業者苦於超時工作的窘境。
承上篇 「聰明選擇,才不悔恨。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印尼民眾裝扮成超級英雄,在雅加達接馬路上叮嚀大眾於疫期間待在家中 危機2、醫療資源不足 截至4月21日,印尼死亡率名列全球前3高,同時復原率在20%以下,遠低於台灣韓國等,曝露兩國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
這些資源的不足其實是經年累月的結果,從醫療公衛支出占整體GDP比例觀察,印尼、印度嚴重低於成熟市場的投入比。另外印度仍有3億多人不識字,因爲教育程度不足,部分人民產生對檢疫工作的敵視,4月初在印度中央邦的印多爾市(Indore)即發生追蹤潛在高危感染者時,兩名女性醫護人員受到敵意攻擊的事件。
Photo Credit : 許銓 從辦公室看眺望雅加達市區 轉機2、線上大爆發 在病毒人傳人的前提下,疫情大大衝擊一切需要線下見面場景的產業,也間接倒逼著所有人嘗試以線上作爲替代方案,甚至思考是否該長期翻轉業態,以因應不知道何時會反撲的疫情。但若相比於全球經濟下滑幅度,或許還是有可期之處,畢竟IMF直接將新興市場整體數值從3.7%調降至-1%,牛津經濟研究院也預測今年上半年全球經濟將迎來-2.8%的險峻情勢,相比2009年-1.1%的衰退更嚴重。
在這波線上化浪潮之中,可以大分爲幾類應用方向,或許就是你我的轉機: 1)線下轉線上:包括教育、醫療都在積極嘗試線上替代方案,甚至藝術拍賣、房屋買賣等能以線上展示幫助的成交的產業,也以意想不到的形式開始蓬勃。(看到這些數據,我真心珍惜台灣所擁有的) 資料來源:Johns Hopkins, Oxford Economics, OECD, Statista, WHO, 衛福部, Wikipedia 截至4月21日的各國新冠肺炎死亡率、復原率 危機3、病死還是餓死? 根據世界銀行等機構統計,印尼有約2510萬人在貧窮線之下,印度更有1億多人在貧民窟生活、3億人日工資不到1美金,這些人們需要每日出門以勞力換得下一餐,但在兩國封城、實施禁足令後,他們要面臨幾個月無收入、沒錢果腹的生死難題這個問答亦可見於香港政府的「添馬台 Tamar Talk」專頁︰ 希望香港政府可以清楚解釋為何限聚令下可以「4人以下一組、相距1.5米」的方式拜祭先人,但其他同樣不獲豁免的活動——特別是抗議示威、遞交請願信等——則被警方以違反限聚令為由禁止。湯家驊認為只要有共同目的,距離(對於是否違反限聚令)並不重要,卻又指如果兩組人距離很遠,警察「無理由認為你違反規例」。
後記︰文章刊出後當晚《有線新聞》發布相關報道,訪問了大律師湯家驊及黃宇逸,兩人得出不同結論。早前有網民發起「和你唱」活動,號召昨日(4月26日)傍晚6時半市民到太古城中心唱歌抗議,並提醒參與者保持距離,以免違反香港法例第599G章《預防及控制疾病(禁止羣組聚集)規例》(簡稱「限聚令」)。
上述例子一般情況下並不符合條例下羣組聚集的定義。黃宇逸則表示只要距離足夠,理論上不應受限聚令禁止,但強調現時未有案例,無人能有確切答案。
[4] 昨日《蘋果日報》報道中引述法政匯思成員何旳匡大律師表示,若市民因同一目的聚集即屬群眾聚集,而限聚令並沒有訂明相距多遠才算違反法例,但他認為有關定義不清晰︰「咁如果多個人,響香港不同地區聚集,佢哋有共同目的,咁樣又係群眾聚集?係咪犯法?」律師黃國桐亦質疑︰「法律唔應該係咁用,咁唔通唔同市民一齊去行獅子山,大家都係共同目的,但隔到咁開,咁都犯法咩?」[5] 翻查限聚令的釋義,「羣組聚集」指多於4人的聚集,但未有解釋何謂「聚集」。[8] 「拜山」不屬限聚令准許或豁免的群組聚集[9],根據這個答案,市民可以(亦只可以)「分為4人或以下一組,彼此相距1.5米」去拜祭先人,但假如警方的解釋——即「只要抱有共同聚集目的,分為4人或以下一組、相距1.5米亦違反限聚令」——成立,政府網站這一句便有宣揚違反限聚令之嫌。